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,為了滿足防濕御寒的需要,很早便開始制作地毯。在中國手工地毯中,藏族卡墊是最具特色之一。雪域高原封閉的自然環境、藏民族虔誠的宗教信仰以及高原人特有的粗獷直率的性格,使藏族卡墊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,無論是織作工藝,還是圖案配色都明顯區別于其它地毯。在藏語中,“卡墊”意即“覆在上面的墊子”, 一般指仲絲織物,以長方形居多。卡墊種類很多,因采用穿桿結扣等工藝不同,分為仲絲、尺不戒、旺丹仲絲等種類;因用途不同,分為卡墊、地毯、靠背、方墊、掛毯及其它產品。如果擇取藏區上乘羊毛與植物染料,聘請織毯良匠,依畫師和設計者的圖樣,精織細作,形成構圖嚴謹、配色考究、端正高貴、富麗吉祥的“藏式卡墊”,因其上乘的選料,高超的工藝,精美的圖案,一直為人們所鐘愛。藏族卡墊經歷了由“溜”、“尺不戒”到汪丹仲絲,再到江孜卡墊這樣一個演變過程,約有3000多年的漫長 發展過程。約12世紀左右,西藏的阿里和江孜一帶普遍運用了帶邊須的卡墊,15世紀中期,江孜出產的“卡墊”,因其織作工藝先進,圖案色彩豐富,備受當地民眾的喜愛。之后,卡墊作為貢品進入宮廷而名聲大噪,貴族、寺院紛紛訂購,一時在江孜形成了“家家有機梁,人人會織毯”的興旺景象。